任洲鸿,山东省济宁市人,1973年12月出生,200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当代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曾担任经济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多次获得万象城·体育,万象城(中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一、自幼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下不解之缘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学校,父母是人生最初的老师。任洲鸿同志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革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九三学社成员,母亲是共产党员。从最初开始认字时,家里没有什么专门针对儿童的学习材料,父母就用毛主席语录作为“教材”教他认字读书。尽管当时生活比较清贫,但书架、书厨俱满,并有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父亲当时的月工资不足三十元,却拿出五元钱买下一套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认真研读的同时还写了许多评注,并多次谈起唯物辩证法在自己进行道路桥梁勘探设计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由于深受父亲的影响,任洲鸿同志一直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将父亲遗留下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视为重要精神财富,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学
2002年从军事经济学院国民经济专业硕士毕业后,任洲鸿同志来到我校工作,主要承担《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从原来的72学时增加到144学时,利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分别讲授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西方经济学。在课堂上,他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和揭露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避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不加批判地盲目推崇和追随,防止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上不加批判地全盘西化。在此期间,他主持申请并完成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教学改革课题。
2007年以来,任洲鸿同志开始承担《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导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比较,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资本论〉导读》课程中,将《资本论》第一卷原著作为教材,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化。针对学生时常抱怨《资本论》中的理论太抽象、太枯燥,读不懂,甚至读不下去的情况,他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帮助学生运用《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科学分析和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发现《资本论》中看似抽象的理论的巨大现实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西方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的转型,任洲鸿同志的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要理论文献,反复系统地学习和研读了《资本论》(三卷),深入学习和研读了《资本论》的三大草稿,写下了6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其中一些整理成论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家》《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研究》和《海派经济学》等学术期刊,部分内容被编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程》。
2011年,任洲鸿同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经济学院成功申请“政治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在系统梳理和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和自己的学术积累,出版了专著《“新按劳分配”论》,该著作受到万象城·体育,万象城(中国)青年学术文丛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资助。
四、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并鼓舞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向广大学生讲解马克思本人的相关事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立志“为人类而工作”的伟大志向,以及坚持近四十年创作《资本论》的艰辛而曲折的历程,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持久而伟大的友谊,推荐阅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重要文章,以马克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鼓舞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利用去省委党校培训和到延安考察学习的机会,他收集整理了大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光辉事迹的珍贵图片资料,分别为学院教工支部、学生支部和研究生支部的全体党员做了学习心得汇报,为经济学院树立科学而严谨的教风学风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任洲鸿同志自觉抵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边缘化的不良倾向,坚守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阵地。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新常态”,无论是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都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继续深入学习和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的当代价值,使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新的理论生命力,这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工程,也是时代赋予每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