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 “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团队荣获2017年省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遴选活动———最具影响好项目等荣誉,并被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齐鲁晚报等20余家媒体网站进行报道,广受好评。“党史小课堂”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今年暑假,他们走进了济宁市梁山县杨营镇和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东南官庄村,怀揣赤诚之心,为两地的留守儿童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党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不懈得真心
为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培养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这支团队在济宁市梁山县杨营镇开展“党史、国史、家乡史”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学党史、颂党恩,让他们领会“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
活动前志愿者们进行了详细的筹备和规划。通过学唱红歌、诗词朗诵、观看讲解党史影片,表演手语歌、绘画、党史演讲比赛和手工制作党旗、国旗等多种形式向当地留守儿童普及党史知识,同时为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志愿团队在准备阶段煞费苦心,他们一遍遍地练习唱红歌、朗诵,还没开始教孩子们自己的嗓子就哑了。
在实践中,艰苦的条件、紧张的经费加上孩子们的调皮对志愿者来说都是挑战。他们每天都要与几十个孩子挤在一个屋子里上课,几十个人散发的热量让空调在拥挤的教室里显得杯水车薪,他们的上衣常常被汗水浸湿了大片;由于经费紧张,四个志愿者合起来的早餐费常常维持在十元以内,往往是每人只能吃两个包子,还不到中午就饥肠辘辘;孩子们玩心重,暑假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纪律难以维持的局面,实践团队的刘月无奈地说:“有时候控制不了局面的我真的很想哭。”
虽然条件艰苦、实践难度大,但是志愿者们收获满满。实践团队的组长徐方晓说:“第一次面临这样艰苦的环境,虽然好几次想要退缩,但是看着孩子们真挚的眼神,也就坚持了下来。这次实践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刘月在采访中说道:“这次社会实践通过开展‘党史小课堂’来帮助留守儿童,让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纯真与温暖。”
实践团队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把学会的红歌唱给他们听。真诚的眼神与稚嫩的童声让一片真心在假期里闪光,这一段日子的锻炼与温暖将永远留存在志愿者和孩子们的心上。
手心相连换真情
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东南官庄村举行了“党史小课堂”和“国学小课堂”活动,爱党爱国、弘扬传统的脚步便走进了这里。团队成员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随后,这支志愿者实践团队为当地学生进行了十天的宣传教育。
对于党史教育,他们主要讲述建党、长征和三大战役等故事。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志愿者们下了不少功夫,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他们配合文字、音乐、图片,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红军精神。随后,让孩子们讲相关主题的故事、表演情景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经费的困难,志愿者们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拿措施。生活上限水,他们就买桶存水;餐费不够,他们就自己生火做饭,有时还会有善良的村民送来菜和米;房屋漏雨,他们就挤在一起睡,看着漏雨的屋顶谈人生、聊梦想。
团队成员孙元睿认为了解党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并不能讲多少内容,他们的使命在于启发留守儿童,在思想上,让他们把家国联系起来。
志愿者朱政鑫告诉记者:“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我们体会、感悟生活,经过这次活动,我们志愿者当中许多人都提高了自理能力,许多一开始连面条都不会煮的同伴最后也能做简单的饭菜了。”
实践的最后一天,许多孩子拉着志愿者们的手,那句“哥哥姐姐你们要再来”的期许,让许多成员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指导老师王建阳总结经验时说:“因为条件有限,这次活动我们只开展了十天,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做了详尽的筹划准备,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而且之前开展过的 ‘国学小课堂’为这次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党史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将党史教育与国学教育结合、扩大服务点的范围并增强党史小课堂的可复制性将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与追求。”
因为奋斗,青春最出彩;因为历练,人生更坚定。这支实践团队以社会实践的名义集结,普及党史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温暖他人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作者:霍东 丁丹丹 张素素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