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炫彩青春】我们把曲园讲给你听 ———记我校校史馆讲解团队

    还没出宿舍楼,18级的刘瑞琪就被敞开的大门里呼呼灌进来的冷风吹得一个哆嗦,身上最后一点睡意都给冻醒了。她掏出手机,屏幕上06:40的时间显示明晃晃的,温度显示现在只有4℃。她穿得不多,一件还算厚实的及膝藏蓝大衣下只有一件单薄的白色衬衣,把身上的衣服紧了又紧,她跺跺脚,咬牙走了出去。
      上午8:00校史馆将迎来18级文学院新生参观,而同样是文学院18级的她已经成为一名校史馆讲解员,要提前开空调给校史馆升温,为开馆做足准备。7:00,她踏进校史馆,又一次闻到了那种干净又略带点墨汁气的味儿。熟门熟路地找到总控制箱,把所有的开关一气全掰上去,她在明亮的光线里眨了眨眼睛,适应了一下亮度。走进狭小的换衣间,她在白衬衣外套上黑色正装,换好高跟鞋,带好麦和扩音器,开始温习全馆的讲解词。
      在校史馆,像她这样的新讲解员一共有12位。
        
                   晨光熹微,蓄势待发
      阳光斜穿过窗户,影子在逐渐变短,8:00很快就要到了。18级讲解员张崇庆负责对接到达校史馆的第一批参观者,今天也是他第一次正式承担讲解任务。作为新一届校史馆讲解员三位男生中的一员,一米九多的个子让他在人群中格外突出。声音浑厚的他在顺利完成从东厅到西厅共五十五分钟的讲解后,后知后觉地紧张了起来,额头上冒出了一层薄汗,“其实讲到最后的时候,我卡了一下,有一瞬间不知道该怎么接了,希望没人听出来,不然显得很不专业的样子,”他说话时尾音颤了一下。
      这十二位18级校史馆讲解员是从一千人中层层选拔出来的,每一位都为留到最后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18级讲解员鹿雅琦就在礼仪训练这一环节遇到了她最大的挑战———穿高跟鞋。当时,三轮面试过后一千人还剩下三十余人,但筛选仍未结束,接下来她们需要跟着负责礼仪训练的师姐,踩着高跟鞋,着装正式地在孔子广场训练,进行最后选拔。在鞋店里,她左手扶着妈妈,右手扶着店员姐姐,颤颤巍巍地第一次穿着高跟鞋站了起来。“走起路来时不时就得崴一下,直到能绕着全校走一圈,”鹿雅琦耸耸肩,回忆道。现在,她已经能穿着高跟鞋一路飞奔到校史馆。
      讲解员们发现校史馆西厅似乎比东厅更受欢迎:55年的校门牌、50年代的 “复式”用椅、60年代的地动仪模型、70年代的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80年代手风琴、80~83年的学校从上海定制的校服、84年老山收复战中用炮弹皮做成的老鹰形状的胜利纪念品、傅稽孝教授那没有一处修改的手写教案、闵祥朋副教授自制植物标本册、IC-1型激光参数测量仪、自制电子管收音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如果说校史馆是参观者认识曲园的 “第一站”,那么校史馆讲解员就是通过肢体、文字、微笑、服务等“语言”,娓娓道来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那套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活动的孔子雅乐演出服背后是80年代我校音乐学院老师江帆、艾春华历经三年挖掘和整理复原了清代失传的雅乐。文学院老教授陆九如的照片背后是他在一堂课下课时对同学们说:对不起,同学们,这堂课我讲的不好。便突然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能睁开眼睛。16级讲解员黄陈聪还记得她曾负责讲解的一批老校友在听到陆九如先生的事情时突然落下了眼泪———他们曾是陆先生的学生……讲解员,就是讲述曲园故事的一张名片。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其实应该更喜欢东厅,”15级讲解员孔文瑜这样评价道,一入校就遇见上甲子校庆并成为第一届讲解员的她可谓是见证了校史馆和讲解员团队的一步步成长。在那时,今天所能听到的全面、详细、专业、动人的解说还尚未诞生,只有大量的资料等着新任讲解员们去整理成精简与凝练的曲园故事。一遍遍的改稿,字字句句的斟酌,然后“你就会意识到校史馆实际上就是在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曲园人”。
      回到1955年,那一年,位于曲阜的校舍尚未建成,学校周边都是庄稼地和菜地,甩鞭驾牛时时可见。校园内东西南北四面分布着杏、桃、梨、苹果等果园,北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蔬菜园,学生在园子里劳作,座座手摇提水井分布其间。在那时,如今的逸夫楼处还是一个学生食堂,林荫道两段还连着学生公寓、西联教室的平顶上还晒着辣椒……两栋两层和一栋三层的教学楼、东联教室和西联教室、一栋三层的图书馆就是全部校舍。“走的是泥土路,喝的是苦井水,点的是煤油灯,同学们几乎是在荒地上一边学习一边建校,”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60年来,曲师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轨迹都在东厅展现。我们能看到60年代,在纷杂世事中不忘育人的老教师,王路宾、刘乃昌、陶愚川、李国榕、骆承烈……学校第一条柏油路在1975由教师们无偿铺就而成。我们能看到80年代,在不起眼的砖房中走出省委书记、教授博导、特级教师、厅级干部和用双肩默默扛起了山东省中学教学半边天的城乡教学骨干。我们也看到了今天,激光偏光技术与器件科研生产基地、孔子研究院、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国教师博物馆纷纷建立,学子和校友们在筑梦逐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代代奋斗史让曲园呈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群星灿烂的图景,讲解员需要做的就是让这幅画卷在参观者面前缓缓展开。校史馆里走一遭,曲园学子们总会意识到:我,是其中的一员,曲园的未来就寄托在我们身上。教科院07级校友、青年作家杨小米在参观完校史馆后,写下了上万点击量的文章《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学习》,里面写到:“看到母校发展越来越好,内心很自豪。当看到优秀校友墙时,我暗暗下决心,要更努力一些,希望自己也早日上榜。”快要毕业的孔文瑜也“希望在70、80、90……周年校庆的时候能回来,再来讲解一遍校史馆。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出现在校友长廊上!”试问哪一位曲园学子在参观校史馆的时候脑子里没有这个念头滑过?
      这是校史馆叙事的魅力:不是为过去画上一个句号,而是为未来延伸出一个破折号,获取前行的动力。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身为曲园人,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建馆四年,一路有你
      18级、17级、16级、15级,这是校史馆的四代讲解员。也正好对应着我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在校史馆,“犁牛之子歌”是永远播放着的背景音乐。2015年,由纪洪涛、宋立林两位老师作词,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的“犁牛之子歌”成为我校校歌。对18级新生来说,校歌是他们初来乍到的新奇与向往;对15级毕业生来说,一首专属于自己母校的校歌承载着大学四年的回忆和毕业不舍留恋。如果上网进行搜索,你会发现这首校歌被媒体冠以“600首高校校歌中最文艺”之称。
      但是如果你来到校史馆,当你了解到曲师大从无到有一步一脚印的发展过程,当你更加了解孔子的思想。你就会发现“文艺”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犁牛之子歌”没有像其他山东高校一样使用“高山”“沧海”等意象,反而使用的“犁牛”。《论语·雍也》言,“犂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长着一身红通通的毛与端正的犄角,父辈是长相不美的犁牛又有何妨?
      “萃华月,西联灯,春风杏坛弦歌声,犁牛之子,乐学笃行,博采百家集大成。犁牛子,志气扬,难舍昼夜读书忙,尼山巍巍,洙泗流长,不负我,韶华时光。”这里面,有着那盏从1956年起就为西联学习的学子们点亮的灯,有曲园学子们穿过萃华园去图书馆的身影,有韶华时光,更有奋力生长的犁牛之子精神。
      在这首歌的伴奏声中,讲解员在校庆期间“直接累倒在椅子上坐着睡着,也没有一个人抱怨,一起吃个盒饭,泡个胖大海都傻乐”。在这首歌的陪伴下,来到校史馆的大家们“结识了一群挚友,性格合拍,每次都能笑到脸疼”。我们看到与第一届讲解员一起熬夜修改解说稿、示范讲解的朱峰老师,看到分管校史馆的佀黎明老师在中秋节那天发现讲解员到了下午还没吃午饭时一边数落一边冲回家抱来月饼和牛奶的身影,也听到她对“进了校史馆就是一家人,但是在工作上必须严格遵守规章要求,珍视自己的讲解员身份”的强调。
      如今,校史馆讲解团已拓展了校园讲解部分,英文讲解员的礼仪训练和校对英文解说稿也已提上日程。
      “我们是第一所走向农村的高等学府,对启迪民智,改造农村有着发端的意义;我们也是山东第一所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办起的高校,我们要发扬革命传统,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是我校第一任校长高赞非在就职演说上的一段发言。就像党委书记戚万学所说“负重不扬鞭,深耕自奋蹄”一样。这一所有韧性、睿性与德性的大学,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杏坛设学这一片故土上,在乡村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也许,从1955年第一辆载满学生的卡车停在校门口的小溪前,看着笑着挥手的高赞非校长时就都有了答案。我们是犁牛之子,这,是我们的奋斗、骄傲与倔强。
      曲园学子们、四代讲解员们一起,和学校各位领导老师们一道,站在校史馆。2018回头看,63年,步步铿锵。再看未来,风云激荡,实力向前。在曲师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

    (作者:陈天平 熊永琪 李娜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孙琪)